當前位置:
  • 首頁
  • 校友動態
  • 電院校友包為民院士做客先鋒論壇展望人類進出空間能力

電院校友包為民院士做客先鋒論壇展望人類進出空間能力


     “您如何看待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我校杰出校友、中國航天專家包為民院士與西電學子展開真誠對話。這是5月28日舉辦的我校青年先鋒論壇上的一幕。下午兩點半,我校南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小劇場里已經座無虛席,連走廊上也擠滿了人,有的學生甚至站在門口。兩點四十五,伴隨著陣陣熱烈的掌聲,包為民院士邁著矯健的步伐走進青年先鋒論壇,以“對人類進出空間能力的展望”為題為400多名西電學子作報告。

 

                                                                                                                                                                                                

     

     報告會上,包為民院士從歷史回顧、進出空間能力的現狀及展望、進出空間中尚待解決的問題等三個方面將自己對空間科技和航天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娓娓道來。“所謂人類進出空間能力,指運載工具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進出空間的能力、對空間的運用能力以及對空間的控制能力。”包為民院士以此為切入點,簡明回顧了人類航天科技發展史。“1960年,中國第一個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6年,中國在本國國土上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實驗;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第五個能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80年,中國洲際導彈飛向太平洋……2003年,中國ZRHT實現了首次飛行……”。包為民院士細數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字里行間洋溢著民族自豪之情。他說:“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古人進入空間的夢想變為現實,先驅的理論和預言都得到了實現。半個世紀以來,從人造衛星到載人飛船,從太空火箭到航空飛機,人們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進入空間的裝備。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進行了五千多次的航天發射活動,人類自身進出太空也五百多次。隨著人類在空間活動的逐步深入,已有的運載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我們探索月球、登陸火星等重大航天活動的需要。開發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的運載器,已經成為各航天大國發展的方向。”
     關于進出空間能力現狀,包為民院士說:“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空間的探索和開發活動異常活躍,我國航天事業也迎來了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跨越式發展的時期。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實施ZRHT計劃,TY工程、ED導航,高空對地觀測和空間站等重大科技工程,對進一步進入空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發展怎樣的進出空間能力?”包為民院士細細道來,“進出空間的能力,一般來說有四個部分:第一是一次性運載火箭,這是最主要的工具,向無毒無污染方向發展,目標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提高運載能力以及覆蓋范圍;第二是快速進入空間,這是實現控制利用空間的基礎;第三是可重復使用運載器,這是安全可靠快速進軍太空的一種手段,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第四是空間運輸系統,這是未來空間探測和軌道衡檢服務的基礎,也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還需要突破和解決哪些技術理論和關鍵的技術問題?”包為民院士說:“我們國家的運載火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表現在:第一是低軌運載能力。第二是國外的火箭都完成了更新換代,而我們還在用第一代火箭。第三是在有效改革方面與國外也有差距。第四是在動力系統方面,國外用的是綠色無毒推進劑,而我國用的是有毒的推進劑。”關于未來可重復使用飛行器尚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包為民院士說:“推進技術、熱防護系統材料、飛行器總體技術、導航制導控制技術、飛行器健康與檢測技術、實驗技術等這些都是航天人要考慮的。航天離不開動力,動力是瓶頸。未來實現載人登月重力型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要達到600噸,要實現火箭的長途跋涉需要等離子推進、太陽能推進等,這些都需要突破。”“進出空間能力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誰能掌握快速廉價進出空間的能力,誰就能掌握新的戰略制高點。未來航天的發展將會使人類的足跡走得更深更遠更精彩!”包為民院士舒緩自然的語調中透露出幾分激昂。
     本次報告會是青年先鋒論壇第18講,也是我校校慶80周年杰出校友系列報告之一。由校團委、機電工程學院測控與通信研究中心和黨委宣傳部聯合舉辦。副校長楊銀堂主持了報告會。
     新聞鏈接:
     包為民,1960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畢業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我校前身)電子工程系信息處理專業。歷任航天一院十二所副主任、副所長、控制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兼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總裝備部導彈總體技術專業組組長、總裝備部JQZD專業組副組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我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相結合,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是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8年受聘為西電名譽教授,2009年兼任我校電路與系統博士生導師。
 

來源:http://www.xidian.edu.cn/xwlm/xdxw/11328.htm